共产党员的样子——“厨”类拔萃的“工匠教师”

时间:2025-07-02 09:35:00

清晨六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赵丙坤已轻叩学生宿舍的门。“看好了。”他边说边示范,床单的每道褶皱都被抚得平平整整。寒来暑往十三载春秋,他的身影始终穿梭在校园的晨昏里。

赵丙坤向学生们讲述翻勺要领


实训室内,他手腕一抖,金黄的蛋丝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案板前,学生们屏息凝神,将鸡肉切成细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他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将肉丝调整成绽放的菊瓣造型。阳光透过窗户,为这朵“金菊”镀上温暖的轮廓。


这位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区技术能手的共产党员,带领团队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7项、自治区级奖项34项,培养的1000余名烹饪人才中70%成为星级酒店主厨或餐饮管理者,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谱写了职业教育的奋进篇章。

三尺讲台上的“工匠精神”

乌兰浩特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烹饪专业教研组长 赵丙坤


赵丙坤的办公桌上,一本本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见证着他的执着。为打造“金课”,他年均完成480课时教学任务,连续13年学生评教保持98.5分以上。2023年,他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规划课题《烹饪劳动教育课程理实一体化研究》开创了“教室即厨房、作业即作品”的教学新模式,使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就业率连续8年超97%。

赵丙坤为学生们示范刀工


在技能大赛备战期间,他带着学生反复练习,甚至削切了五六千斤土豆,有时训练到凌晨一两点。高强度训练让他手磨出泡,累了就直接躺在班级书桌上休息。学生纪铭宇回忆:“备赛时赵老师说‘差0.1克都不行’。”严苛背后是匠心。2023年,赵丙坤指导团队斩获全国职业院校中餐烹饪项目铜牌,实现内蒙古在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

乡村振兴路上的“技能火炬”

“送技能下乡就是送致富钥匙。”2012年以来,赵丙坤组建的“乡村振兴烹饪服务队”行程数千公里,在15个苏木乡镇开展技能培训。在太本站镇、葛根庙镇,他创新开展“俗厨培训”;在卫东镇、幸福村等地实施“乡村厨师培养计划”;为特殊群体量身打造“暖心厨房”项目……“赵老师教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致富的信心!”村民们感慨道。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实效:2012年至2024年,赵丙坤团队累计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3000人次,培训就业率达75%。赵丙坤用一把把“技能钥匙”,打开了农牧民致富的大门。


育人长跑中的“永动机”

“赵老师比父母还细心!”学生江明慧说。13年,4745个清晨,从指导学生叠被子到陪餐“光盘行动”,从晚自习辅导到寝室夜查,这位“全天候班主任”用最朴实的陪伴诠释着师者大爱。“听着孩子们‘坤哥、坤哥’地叫,心里特别温暖。”赵丙坤笑着说。正是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他所带班级连续9年获评校级优秀班集体。


赵丙坤细心指导学生


“党员教师既要当育人匠人,更要作传承火种。”通过“青蓝工程”,他培养的10名青年教师中有3人获评自治区技术能手。团队教师屈立强说:“赵老师总提醒我们,职教教师的党徽要别在工装上,更要刻在心里。”


赵丙坤参加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


从普通教师到全国大赛裁判,从技能名师到乡村振兴先锋,赵丙坤的履历写满了“第一”:主持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烹饪专项课题、带出盟内首个国赛获奖团队……但他最珍视的身份,永远是“共产党员教师”。“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句朴素的话语,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映照。



记者:张富饶 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