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14:00,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杨芳,市生态环境局三级调研员龙连伟,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主任宋喜红,介绍《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有关情况。

海洋生态基础状况
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态基础状况良好,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平均温度较往年偏高,处于近十年以来同期最高位。海水酸碱度(pH)、盐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叶绿素a、化学需氧量等监测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在市区、荣成、文登及乳山海域均有分布;其次为砂质粉砂,主要分布在威海湾和荣成湾附近海域。
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总体稳定。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1种,主要类群为甲藻和硅藻;鉴定出浮游动物72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浮游幼虫、枝角类、刺胞动物门及毛颚动物门;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87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状况
威海近岸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丰富,2024年调查结果显示,海草床、海藻场、砂质海岸、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和结构特征稳定,水体环境和沉积环境良好,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海洋生态灾害与风险
2024年,我市近岸海域发生赤潮灾害1次,优势种为绕顶塔卡藻,为我市有记录以来首次暴发。黄海浒苔绿潮连续第17年影响我市南部海域,持续时间53天。
威海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3.1毫米/年,略低于同期全国沿海平均水平。
2024年,双岛湾及乳山沿岸地区存在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现象。近4年相比,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程度总体呈稳定或缓解趋势。
海洋生态保护行动
威海市持续推进海洋生态预警和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空—天—海—岸”立体观测网。威海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授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加强海草床生态修复合作交流。推进海洋生态灾害综合防控,组织做好赤潮监测、预警,印发《2024年威海市近海浒苔绿潮防控方案》,清理处置浒苔592.4吨。完成互花米草除治管护面积1367公顷,互花米草清除率达到90%以上。积极履行海洋科普宣传社会责任,依托“5・12防灾减灾日”“6・8世界海洋日”“政府开放日”等活动,讲解海洋灾害防御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对海洋灾害的认识。
★在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威海重点聚焦哪些方向推进工作?从项目落地、成效转化、典型打造等维度,目前已取得哪些标志性成果?
海洋生态是威海“蓝色家底”的核心支撑,近年来我市始终锚定“海洋强市”战略目标,针对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关键需求,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驱动,系统推进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提速项目建设,压实推进责任。聚焦修复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建立“周调度、月检查、季报告”闭环督导机制,动态跟踪项目进度 ——2023年乳山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024年荣成市相关项目均按节点高效推进,确保修复任务如期落地。
严把验收关口,巩固修复成果。将项目验收作为检验修复成效的关键环节,提前指导文登区、乳山市等区市梳理验收材料、完善佐证数据,年内已完成3个省级资金支持修复项目的验收工作,所有项目均达到预期生态目标,修复区域生态功能稳步恢复。
超前谋划申报,储备优质项目。紧盯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申报窗口期,对照财政部资金管理办法及省级申报要求,提前对接文登区等区市,从“生态需求、技术可行性、资金效益”三方面优化项目方案,提升项目成熟度与竞争力,为后续争取省级支持、持续推进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打造典型标杆,创新修复模式。重点聚焦海草床这一关键生态系统,深化产学研合作,与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签署荣成月湖海草床生态样地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建成威海首个海草床“生态样地”,为近岸海草床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威海市引入社会资本修复海草床”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公报》,成为北海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示范样本。
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项目推进—成效评估—模式创新”工作链条,持续提升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让威海的“蓝色海岸”更具生命力。
★黄海浒苔绿潮已连续多年影响威海南部海域,浒苔绿潮是否属于海洋生态灾害?面对这一长期影响,威海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建立了哪些常态化防范机制,实际成效如何?
自2008年以来,黄海浒苔绿潮已连续17年影响我市南部海域,需要明确的是,浒苔绿潮属于典型的海洋生态灾害——其核心危害在于浒苔大量繁殖后会遮蔽海水表面阳光,导致水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阻,同时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可能造成局部海域缺氧,威胁鱼虾贝等海洋生物生存,还会对滨海旅游、海水养殖等产业造成直接影响。
针对浒苔绿潮防控,我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构建了“监测—拦截—打捞—清理”全链条常态化防范机制,具体措施及成效如下:
提前统筹部署,明确责任闭环。每年年初编制印发《威海市黄海浒苔绿潮常态化防控方案》,清晰划分海洋发展、应急、住建、沿海各区市等部门单位的职责,明确“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处置打捞”各环节工作流程,确保灾害发生时“有人管、有人干、有章法”。
强化立体监测,精准预警研判。建立“上下联动、多手段融合”的监测体系:向上加强与省海洋局、省海洋预报中心的实时沟通,及时获取浒苔绿潮源头、漂移路径等宏观数据;向下依托我市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平台,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近海视频监控、人工巡查等手段,实时跟踪浒苔在南部海域的分布、密度变化,累计发布浒苔绿潮专项预报20余次,为后续处置提供精准的“时间窗口”和“空间坐标”。
筑牢海上防线,减少上岸总量。在乳山市、文登区等浒苔易抵近区域,提前布设总长67公里的海上拦截网,构建“第一道防线”,有效阻挡浒苔向近岸漂移;同时加强打捞船只统筹调度,累计调配专业打捞船100艘次,科学开展海上打捞作业,共打捞浒苔114.8吨,最大限度减少浒苔向岸滩推进。
高效岸滩清理,保障海岸整洁。坚持“浒苔不上岸、上岸日清洁”原则,组织沿海镇街、社区组建基层清理队伍,配备装载机、运输车等大型机械,对零星上岸的浒苔及时清理转运。今年浒苔影响期间,累计出动清理人员2817人次、大型机械391台次、运输车辆446车次,共处置上岸浒苔592.4吨,确保岸滩环境不受影响,保障公众亲海体验。
下一步,将继续优化防控机制,重点提升遥感监测精度和拦截打捞效率,持续筑牢威海南部海域生态安全屏障。
★入海排污口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的关键环节,是守护海洋环境、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重要屏障。我市在入海排污口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市高度重视入海排污口管理工作,通过构建“排查溯源、分类整治、监督管控”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深化溯源排查。严格落实“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创新采用“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专家质控核查”的“三级排查”模式,对全市入海排污口开展集中摸排。摸清排污口数量、位置、排放特征等信息,建立“污染单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的完整排污路径台账,逐一开展溯源分析,明确责任主体并建立清单,确保问题可追溯、责任可落实。2024年以来,整治问题60余个,全部实现闭环管理。
推进分类整治。将全市入海排污口划分为工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农业排口、其他排口4大类,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依据《威海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以治污截污为核心,推动排污口数量合理压减、空间布局优化、设置标准规范。建立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动态更新需保留的排污口清单,确保整治工作落地见效。
强化监督管理。规划布局上,要求入海排污口设置前,要开展选址合理性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论证;审批备案上,依法对新、改、扩建入海排污口规范备案;日常监管中,强化监测支撑,每年对10个重点排污口开展2轮监督性监测,对简化管理和一般管理排污口按比例抽测,今年已将149个入海排污口纳入监测方案,为精准执法、科学监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系列举措,我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连续6年全省最优。
★除浒苔、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以外,风暴潮、海浪、海冰等也是常见的海洋自然灾害。我市针对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海洋发展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市海洋灾害预警的系统性、规范性与精准性显著增强,海洋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大幅提升,海洋灾害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具体措施和成效如下:
海洋观测能力实现新突破。持续拓展海洋立体观测网布局,建设升级地波雷达站1处、海洋站6处、在线监测浮标13套、智能警戒潮位标识物3处、海洋灾害视频监控69路,日均接收和处理数据超过90万组,实现对管辖海域水文、气象、生态等要素的全天候、多维度监测。
打造海洋预警预报新体系。以海洋观测一体化管理平台为核心,综合运用风暴潮漫滩风险分析、远洋渔区分区海浪预报、海洋预警报制作发布和海洋预报一张图展示4套系统,创新构建“1+4”智慧海洋预警报业务体系,实现全市海洋观测设施“一平台”管理,海洋观测数据“一张屏”展示,有效提升海洋监测预警智慧化水平。
拓展防灾减灾服务新场景。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手机短信、电视、微信公众号等七个发布渠道,实现3大类、15种海洋预报产品及时稳定发布,覆盖旅游赶海、海洋牧场和渔业生产等多个场景。2024年累计发布渔区分区海浪预报、海洋牧场预报等精细化预报产品2320余期、海洋灾害预警信息84期、预警短信30余万条。
下一步,将继续提升海洋灾害应对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和公众服务,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