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址概况
连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故县镇连家庄村西约0.5公里的高台之上,北靠后底沟山,南临铜鞮河,西眺南岩边坡岭,东依圪芦坡,地势北高南低(图一)。经初步调查,该遗址范围约20万平方米。为配合黎霍高速公路建设,2020年11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地市文物部门对连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于农业生产和建设项目的扰动,遗址地层被破坏严重,遗迹均发现于耕土层下,未发现有文化堆积层。本次发掘共布设10米×10米探方6个,清理灰坑8座(图二),现将此次发掘简报如下。


二、主要遗迹
本次调查共发掘灰坑8座,编号H1~H8,开口均在一层耕土下。依据平面形态可分为三类,圆形4座、椭圆形2座、不规则长条形2座;其剖面分为筒形平底和锅状平底两种。
H1 位于T1的西南部,平面为不规则长条形状,口大底小;坑口、坑壁粗糙,底较平整;坑内堆积为深灰色土,较松软,无包含物。长4.7、宽0.7~2.6米(图三)。

H2 位于T1的北部偏西,平面形状为圆形,坑口较规整,口略小于底;坑壁规整,底部略显不平;坑内填土为深灰色,夹杂钙质结核,质地较松软,包含物有罐、豆、器耳、器底等。口径1、深0.3~0.34米(图四)。

H3 位于T3中部偏西,平面呈近圆形,口大底小;坑壁较整齐,壁与底衔接处圆折,底部略显不平;坑内堆积为深灰色土,夹杂少量钙质结核,土质较疏松,无包含物。口径3.02~3.1、深0.36米(图五)。

H4 位于T2的西北角,平面呈近圆形,口略大于底;周壁整齐光平,底部平整;坑内堆积为深灰色土,土质疏松;包含物有盆、器耳、器底、钙质结核等。口径1.8~2、深1.1米(图六)。

H5 位于T3西部,平面呈圆形,口略大于底,坑壁规整光滑,底部平整,坑内堆积为灰色土,质地松软,包含物有罐、瓮、盆、器耳、器底、盘、磨石等。口径1.8、深0.8米(图七)。

H6 位于T3西北部,平面呈椭圆形,口底同大,坑壁不甚规整,底部凹凸不平,坑内堆积为深灰色土,质地松软,包含物有罐、瓮、盆、器底、器耳、钵等。口径4~6.25、深1.1米(图八)。

H7 位于T3北部扩方内,平面呈椭圆形,口底同大;周壁不甚规整,底部北高南低;坑内堆积为灰色填土,质地松软,包含物有罐、器耳、器底、器足、盆、钵等。现存南北长2.18、东西宽2.17、深0.3~0.4米(图九)。

H8 位于T5、T6的东部,平面呈不规则长条形,坑壁不甚规整;坑底南高北低,凹凸不平;坑内堆积为深灰色填土,质地松软,无包含物。南北长15.38、东西残宽0.81~1.88、深0.56~0.88米(图一〇)。

三、出土遗物
(一)H2
1. 陶 器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灰陶和褐陶为主。纹饰以绳纹和篮纹为主,部分陶器颈部饰附加堆纹,另外还有少量的素面和按压纹。常见器形有罐,还有少量的瓮、豆、盆。
(1)罐
双耳罐 H2:1,夹砂红陶,侈口,圆唇,花边口沿;束颈,颈部饰一周附加堆纹;鼓腹,腹上部附对称桥形耳,腹壁饰斜绳纹,内壁耳处见涡状纹。口径22、残高10.5厘米(图一一,3)。

高领罐 H2:9,夹砂灰陶,敞口,卷沿,尖圆唇,唇内有两周凹弦纹,高领,颈部隐约有篮纹,鼓肩,内壁有轮修痕迹。口径16、残高4厘米(图一一,7)。
罐 H2:2,夹砂褐陶,侈口,圆唇,花边口沿;束颈,颈下饰两周附加堆纹;斜腹,腹壁饰竖向绳纹。口径26、残高5.5厘米(图一一,2)。H2:14,夹砂褐陶,侈口,圆唇;束颈,颈部有一周附加堆纹。口径26、残高3厘米(图一一,16)。
(2)豆
H2:3,夹砂褐陶,敞口,圆唇,折腹,素面且磨光。口径34、残高7.2厘米(图一一,10)。
H2:6,夹砂褐陶,敞口,圆唇,折腹,素面且磨光。口径22、残高6厘米(图一一,6)。
(3)盆
H2:4,夹砂灰陶,敞口,卷沿,方唇,唇上饰按压纹,且饰绳纹,唇下自上而下依序饰三周附加堆纹;斜直腹,腹部饰较乱的斜绳纹,内壁见轮修手抹痕迹。口径36、高8.8厘米(图一一,12)。
(4)瓮
H2:5,夹砂灰陶,敞口,方唇,唇上饰不规整横绳纹,唇下饰三周附加堆纹;斜直腹,腹部饰竖向绳纹,内壁见轮修手抹纹。口径39.6、高9.1厘米(图一一,8)。
H2:10,夹砂褐陶,侈口,方唇,唇上饰斜篮纹;束颈,颈部饰斜绳纹,其下有三周附加堆纹;近直腹,腹部饰斜绳纹。口径34、高8厘米(图一一,11)。
(5)陶器残件
器底 H2:7,泥质褐陶,平底,弧腹,腹部饰横向篮纹。残高7、厚0.9厘米(图一一,13)。H2:11,泥质灰陶,平底,斜腹,腹壁饰竖向篮纹,器身显见泥条盘筑痕。底径16、残高5厘米(图一一,15)。H2:13,夹砂灰陶,平底,斜腹,腹壁饰抹断斜绳纹,近底部有轮修痕。底径34、残高5.8厘米(图一一,9)。H2:8,夹砂灰陶,圈足,底部存在二次使用所留下的打磨痕迹,足身刻划竖向线纹。底径4.6、残高3.2厘米(图一一,4)。H2:15,夹砂灰陶,圈足,素面。底径5.8、残高3厘米(图一一,5)。
器耳 H2:12,残,泥质灰陶,桥形耳,器壁饰斜篮纹。残高8.5、厚0.5厘米(图一一,14)。
2. 石 器
石铲 H2:16,石英岩磨制而成,双面刃,刃部较尖锐,器表光滑,顶端残。残长18.3、宽10、厚1.5厘米(图一一,1)。
(二) H4
1. 陶 器
陶器中夹砂陶占据绝对优势,泥质陶仅有少量发现。陶色以灰陶为主,其次为褐陶,红陶仅有零星发现。纹饰以篮纹为主,部分陶器颈部饰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罐、盆。
罐 H4:3,夹砂灰陶,褐胎,侈口,圆唇;束颈,颈下饰一周附加堆纹;斜弧腹,内壁有轮修痕迹,腹部饰抹断斜绳纹。口径24、高8厘米(图一二,8)。
深腹盆 H4:6,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束颈,颈部见泥条盘筑痕迹;弧腹斜收,腹壁饰横向篮纹,内壁有手抹痕迹。口径14、高6厘米(图一二,4)。
器底 H4:1,泥质褐陶,平底微凹,斜壁。底径13、残高1.4厘米(图一二,5)。H4:2,夹砂灰陶,平底微凹,斜壁,器壁饰横篮纹,近底部可见轮修痕迹。底径16、残高2.5厘米(图一二,6)。H4:4,夹砂褐陶,灰胎,平底,斜壁,器壁有一周手抹痕,下部饰方格纹。底径16、残高4.4厘米(图一二,7)。
腹部残片 H4:5,夹砂红陶,腹壁饰附加条带隔断的竖向篮纹。残高6.5、壁厚0.5厘米(图一二,3)。
2. 石 器
石器发现较少,可辨器形有石铲和石刀。石器原料为石英岩和砂岩。
石铲 H4:8,石英岩制成,刃部较锐,器身光滑有打磨痕迹。残长15.8、残宽7.2、厚1.4厘米(图一二,1)。
石刀 H4:7,石英岩制成,两面均有大小不等的钻眼,但未钻成穿孔,刃部较尖锐。残长9.5、宽5.4、厚0.6厘米(图一二,2)。H4:9,褐色砂岩制成,上端略呈方形,下端微锐。石刀刃部单面打制而成,侧面保留有砾石面,为未完成加工的半成品。残长14.3、宽7.2、厚1厘米(图一二,9)。
(三)H5
1. 陶 器
陶器中泥质陶占据主导地位,夹砂陶次之。陶色以灰陶为主,褐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素面、弦纹、附加堆纹等也有发现。常见器形有罐、瓮,还有少量的盘、盆。
(1)罐
罐 H5:25,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唇内微凹,唇上饰指压纹,束颈;斜腹,腹外张,腹壁饰竖向绳纹。口径22、残高6厘米(图一三,1)。H5:29,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唇下及腹部饰横向模糊篮纹,束颈,斜腹。口径26、残高4厘米(图一三,2)。H5:23,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唇上饰弧状绳纹,束颈,斜腹,腹外张,腹壁饰竖向绳纹且被一周凸棱纹隔断。口径26、残高5厘米(图一三,3)。H5:28,泥质褐陶,侈口,花边口沿;尖唇,唇上有断断续续的横绳纹;束颈,颈部饰竖向模糊绳纹,其下饰一周附加堆纹;斜腹。口径36、残高7.5厘米(图一三,4)。H5:7,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弧腹,素面。口径20、残高4厘米(图一三,7)。H5:1,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唇上饰齿状按压纹;束颈;斜直腹,腹部饰竖向绳纹。口径16、残高5厘米(图一三,8)。H5:6,夹砂灰陶,侈口,尖唇;束颈,颈下饰斜向交错绳纹;弧腹,腹部饰竖向绳纹。口径12、残高5.5厘米(图一三,5)。H5:22,夹砂褐陶,侈口,方唇,唇上饰斜交绳纹;束颈,颈部饰两周附加堆纹;斜腹,腹外张,器壁饰竖向绳纹。口径30、残高9厘米(图一三,10)。

高领罐 H5:2,泥质灰陶,敞口,圆唇,高领,颈部饰横篮纹,下有竖向刮削痕。口径12、残高7.5厘米(图一三,6)。H5:14,泥质灰陶,褐胎,敛口,圆唇,花边口沿,平沿内折,高领,鼓肩,肩部饰斜篮纹并被凸棱纹隔断。口径22、残高6厘米(图一三,9)。
深腹罐 H5:31,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卷沿,弧腹,腹部隐约可见弦纹,内壁有轮修痕。口径20、残高7.6厘米(图一五,2)。H5:33,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束颈,近直腹,素面。口径16、残高5.5厘米(图一五,1)。
(2)瓮
H5:8,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束颈,颈部饰附加堆纹两周,近直腹。口径38、残高6.5厘米(图一四,1)。

H5:9,泥质灰陶,侈口,凹唇,唇上饰斜向戳刺纹;束颈,颈下饰两周附加堆纹;斜腹。口径36、残高6.5厘米(图一四,3)。
H5:5,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唇上饰分段斜绳纹,近直腹。颈、腹部分别饰一周附加堆纹,两周附加堆纹之间饰竖向绳纹。口径36、残高8.5厘米(图一四,4)。
H5:32,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唇上饰指压窝状绳纹,颈部有一周附加堆纹,其下饰竖向绳纹,直腹。口径38、残高7厘米(图一五,3)。

H5:30,泥质褐陶,敞口,方唇,唇上饰斜绳纹,内沿及内壁饰凹弦纹,束颈,颈部饰斜向篮纹,其下有一周附加堆纹,近直腹。口径40、残高5厘米(图一五,7)。
(3)盘
H5:24,泥质褐陶,敞口,圆唇,唇上饰斜绳纹,内壁饰三周凹弦纹,斜腹,腹壁饰斜向粗篮纹。口径36、残高3厘米(图一五,6)。
H5:26,泥质白陶,敞口,尖圆唇,折腹,素面。口径34、残高3厘米(图一五,4)。
(4)盆
H5:21,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卷沿,腹部弧收,腹壁附两个对称冠状耳鋬,器壁饰横向篮纹。口径30、残高8厘米(图一四,2)。
H5:27,泥质灰陶,大口微敛,圆唇,卷沿,弧腹,器壁饰斜向篮纹,内壁可见暗弦纹。口径30、残高8厘米(图一五,5)。
(5)陶器残件
器底 H5:3,夹砂灰陶,斜腹,腹部饰抹断绳纹,平底。底径18、残高5.5厘米(图一六,2)。H5:13,泥质灰陶,斜腹,腹部饰斜绳纹;平底,近底部可见明显轮修抹痕。底径24、残高5.2厘米(图一六,5)。H5:15,泥质灰陶,斜壁,近底略直,有按压痕,腹壁饰横向篮纹,平底。底径16、残高4.5厘米(图一六,3)。H5:16,泥质灰陶,褐胎,斜壁且饰横向篮纹,平底。底径22、残高3厘米(图一六,4)。H5:20,泥质灰陶,褐胎,腹壁斜张,饰斜向篮纹,近底部有刮削痕,平底。底径24、残高8.5厘米(图一六,6)。

器耳 H5:17,泥质灰陶,桥形耳,耳上饰四条竖向篮纹,器壁饰横向篮纹。残高9.7、厚0.3厘米(图一六,7)。H5:18,泥质灰陶,桥形耳,耳上饰有竖向篮纹,器壁饰横向篮纹。残高9.5,厚0.5厘米(图一六,12)。H5:19,泥质褐陶,桥形耳,耳上饰两条竖向篮纹,器壁饰横、斜篮纹。残高7.3、厚0.4厘米(图一六,10)。H5:10,泥质灰陶,耳呈桥形状,器壁饰横向篮纹。残高7.5、宽7厘米(图一六,1)。H5:11,泥质灰陶,耳呈桥形状,耳上饰四条竖向篮纹,器壁饰横向篮纹。残高8、宽6.7厘米(图一六,11)。
2. 石 器
磨石 H5:4,灰色砂岩质,不规则形,两面微内凹,有明显磨痕。残长19、残宽16、厚6.5厘米(图一六,8)。H5:12,残断,褐色砂岩质,整体呈扁平状,两面平整,表面有肉眼可观察到的磨痕。残长21.6、残宽16、厚2.2厘米(图一六,9)。
(四)H6
1. 陶 器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和素面为主,还有少量的篮纹、按压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罐、瓮,还有少量的盆、钵及尖底瓶。
(1)罐
H6:14,夹砂褐陶,侈口,圆唇,短束颈,圆鼓腹,器壁较厚,器表有不规整的手抹痕迹。口径7、残高5.5厘米(图一七,2)。

H6:12,泥质褐陶,束颈,腹微鼓,器壁见修整刮削痕,内壁近底部有泥条盘筑痕,平底。底径5、残高3.5厘米(图一七,3)。
H6:5,泥质灰陶,素面,侈口,圆唇,束颈,颈部、内壁均见轮修抹痕。口径21、残高3.5厘米(图一七,4)。
H6:2,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唇部饰一周按压纹,沿内及颈部有轮修痕,束颈,弧腹,腹部饰较规整的竖向粗绳纹。口径18、残高4厘米(图一七,5)。
H6:6,泥质灰陶,素面,侈口,圆唇,内沿及颈部有明显手抹线纹,腹部残留一单钻小孔。口径31、残高5.8厘米(图一七,6)。
H6:1,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唇部饰斜绳纹,沿内有一周凹槽,束颈,斜腹,颈、腹部饰较规整的竖向隔断绳纹。口径24、残高7.2厘米(图一七,8)。
H6:9,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唇外按压窝状纹;束颈,颈部隐见抹断绳纹;直腹,内饰斜绳纹。口径30、残高4.5厘米(图一七,9)。
H6:4,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束颈,弧腹外张,腹部饰两周窝状纹,器壁显见轮修痕。口径13、残高5.4厘米(图一七,10)。
(2)瓮
H6:13,夹砂灰陶,褐胎,敛口,方唇,平沿微折,沿上及唇部饰斜篮纹;束颈,颈部饰两周附加堆纹;斜腹,内壁有明显泥条盘筑痕。口径44、残高5.2厘米(图一七,1)。
H6:10,夹砂灰陶,敛口,方唇,内斜沿,沿外饰两周附加堆纹,上有按压窝状纹,其下有手抹痕,束颈,弧腹。口径36、残高8厘米(图一七,11)。
H6:17,夹砂灰陶,敛口,平沿外斜,沿上及唇部饰斜篮纹,束颈,弧腹,外壁饰斜篮纹,内壁饰数周凹凸弦纹。口径40、残高6.2厘米(图一八,10)。

(3)盆
H6:8,泥质灰陶,口部微敛,圆唇内卷,弧腹内收,内壁饰暗弦纹,外壁素面。口径32、残高3.5厘米(图一七,7)。
H6:18,泥质灰陶,口部微敛,圆唇,卷沿,斜腹,外壁上部无纹饰,可见明显轮修痕,下部饰较为规整的戳刺纹,内壁有轮修痕。残高5.5、壁厚0.8厘米(图一八,1)。
(4)钵
H6:7,泥质灰陶,直口,尖唇,折腹,素面。口径20、残高4.5厘米(图一八,4)。
H6:11,泥质褐陶,敛口,圆唇,鼓腹下内收,内壁显见泥条盘筑痕,外壁有修整刮削痕。口径22、残高5厘米(图一八,7)。
(5)尖底瓶
口沿残件 H6:22,泥质褐陶,敞口,圆唇,束颈。口径6.5、残高2.7厘米(图一八,8)。
(6)陶器残件
器底 H6:15,夹砂灰陶,褐胎,斜腹,器壁饰斜绳纹,较规整,平底内凹。底径22、残高7厘米(图一八,2)。H6:16,夹砂灰陶,斜腹,器壁饰斜篮纹,近底部有轮修痕,内壁见泥条盘筑痕,平底。底径18、残高3厘米(图一八,9)。
器耳 H6:3,泥质灰陶,褐胎,耳呈桥形状,耳上饰竖向粗篮纹,器壁较薄,饰斜篮纹。残高6.5、宽0.5厘米(图一八,3)。
2. 石 器
石铲 H6:21,石英岩质,残断,仅余中间部分。残长16.7、宽10.2、厚1.3厘米(图一八,11)。
3. 骨 器
骨器 H6:20,扁长体,器身较薄。残长12.5、宽2.8、厚0.2厘米(图一八,5)。
骨锥 H6:19,前端较锐,后端弯曲。残长6.3、宽1.5、厚0.25厘米(图一八,6)。
(五)H7
1. 陶 罐
罐 H7: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斜腹,颈、腹部隐约可见细小篮纹。口径34、残高8厘米(图一九,16)。H7:3,泥质褐陶,侈口,圆唇,唇上饰齿状窝状纹,束颈,颈部饰一周附加堆纹,颈下饰竖向篮纹,内颈处有修正刮削痕。口径30、残高6厘米(图一九,5)。H7:5,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束颈,颈下饰一周附加堆纹,上有按压窝状纹;斜腹外张,腹壁饰较为规整的竖向绳纹。口径14、残高5.5厘米(图一九,11)。H7:13,夹砂灰陶,敞口,方唇,斜沿,束颈,颈部隐约可见泥条盘筑痕。口径22、残高4厘米(图一九,12)。

高领罐 H7:8,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束颈,斜腹,领部饰细小刻划纹,内壁有轮修痕。口径26、残高6厘米(图一九,1)。
2. 陶 盆
H7:1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腹略直,颈部饰两周不同宽度的附加堆纹,腹壁饰竖向篮纹。口径28、残高6.5厘米(图一九,14)。
H7:14,泥质灰陶,口微敛,圆唇,卷沿,斜腹,腹壁有较乱的暗弦纹,内壁隐约可见修整的刮削痕。口径34、残高4.2厘米(图一九,15)。
3. 陶 钵
H7:12,泥质灰陶,敞口,尖圆唇,弧腹,素面,腹壁有明显修整刮削痕。口径18、残高5厘米(图一九,10)。
4. 陶 鼎
残件 H7:2,泥质灰陶,实心楔形,边缘隆起,隆起部位有按压窝状纹,中部凸起一脊。残高11.4、厚2.3厘米(图一九,4)。
5. 陶 器 残 件
器底 H7:7,泥质灰陶,褐胎,斜腹,腹壁饰较粗篮纹,内壁有明显轮修痕,平底。底径18、残高7厘米(图一九,6)。H7:6,夹砂灰陶,弧腹,近底内收,腹壁有明显泥条盘筑痕,且饰斜向绳纹,平底。底径24、残高5.4厘米(图一九,2)。H7:10,夹砂褐陶,腹壁略直,上饰斜交绳纹,内壁有较多泥条盘筑痕,平底。底径19、残高2厘米(图一九,13)。
器耳 H7:4,泥质灰陶,褐胎,耳呈宽桥形,器壁隐约可见少许横向篮纹。残高6.5、厚0.7厘米(图一九,8)。H7:9,泥质灰陶,桥形耳上宽下窄,且饰四条斜篮纹,器壁较薄,上饰斜篮纹。残高8.4、宽0.6厘米(图一九,3)。H7:15,泥质灰陶,耳呈桥形,耳上隐约有竖向篮纹,器壁较多手抹修整痕。残高7、厚0.5厘米(图一九,7)。
器足 H7:16,泥质灰陶,空心,足底微凹,素面。残高5、厚0.7厘米(图一九,9)。
四、结语
连家庄遗址遗迹单一,仅灰坑一种,且各遗迹间并无直接地层关系。遗址所出陶器以灰陶、褐陶居多,尤以泥质灰陶所见最多;器物装饰以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为主,部分器物口沿为花边;类型以各式罐、瓮为主要器类,少量钵、盆、豆、尖底瓶等。其中瓮、罐类器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多尖唇,折沿较宽,口部通常无装饰;一类则是口沿唇部按压花边的形制特征较突出。后者这类宽折沿、方唇按压花边,颈部施数周附加堆纹的夹砂罐在附近的武乡东村遗址出土较多,如H114:28、H117:24等;另外,长治小神遗址的夹砂罐如H43:4、H43:13等也见有方唇、唇上压楔点纹样式,与连家庄夹砂罐H5:23、H6:1类似。器耳主要出土于H5、H6、H7三个单位,特征较一致: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褐陶,均为桥形耳,耳部多施竖篮纹,器身部分则见横篮纹。在清徐都沟遗址中可见同类器,晋北大咀遗址也见有一件相似的器耳。连家庄遗址所见钵、盆较少,其中H6:7折腹钵和H6:11敛口钵与清徐都沟出土陶钵形制相近,H7:12的尖圆唇、敞口、弧腹钵则广泛见于晋中、晋南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地区。盆则均为圆唇、敛口、弧腹,少量带双鋬。另外,H7还出有一件疑似鼎足的残件。综上分析,连家庄遗址夹砂罐多花边口、器表饰绳纹及多周附加堆纹,泥质盆器表多饰横篮纹的特征,显示其相对年代为庙底沟二期偏早阶段,部分单位如H6仍保留有仰韶晚期遗存,如退化的单唇口尖底瓶。
连家庄遗址所见陶器面貌较复杂,其主体是与东村、小神等相同的带花边口沿的夹砂罐、瓮类遗存,属于晋东南庙底沟二期常见器类,但不见晋西南地区的斝、釜灶类陶器。此外,部分单位及器类特征体现出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交流。例如,H2、H4与垣曲盆地遗存较为相似,如高领罐H2:9、瓮H2:10、夹砂罐H4:3等均可在上亳遗址中找到同类器,深腹盆H4:6与古城东关ⅢH11:17近似。H5、H6等单位则有部分晋中地区因素,如敛口钵H6:11与都沟T421②:2相似,小罐H6:14同定襄青石H153:16相近,桥形耳也常见于同期晋中地区。连家庄遗址与东村遗址同属晋东南地区偏北部,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特征也较相似,兼具南北地区因素的同时,又有自身特色。连家庄遗址的此次发掘与收获为进一步明晰同时期晋东南地区文化特征,探讨晋东南与晋西南、晋中等地区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新资料。
来源: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沁县博物馆
编辑:勾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