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据视觉中国
据澎湃新闻报道,车主杨先生驾驶油箱总容量50升的小车,在四川成都市中石油锦华天山站加油,加油机却显示为他加注了67.96升汽油。杨先生对此提出质疑之后,加油站表示只认油枪数据,坚持按67.96升收费。杨先生在加油站等了半天都无人出面解决,最终只能结账离开。目前相关情况正在全面调查中,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置。
50升容量的汽车油箱,竟然被加注了近68升汽油?如此咄咄怪事,舆论为之哗然。杨先生的遭遇,折射出成品油零售市场可能潜藏的计量乱象,更戳中了有车族对“加油放心”的核心关切。
从常识来看,杨先生的遭遇绝非“偶然误差”。其驾驶的2025款吉利星瑞车型,官网明确标注油箱最大容量为50升,且加油时车内通常会有一点剩余油量,68升的加注量远超物理极限,难道是恰逢“油枪故障”?此前央视曾报道,一些加油站非法安装远程控制程序,“偷油”功能的参数可任意设置。2023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综合治理加油机作弊专项行动,截至2024年5月,全国共查办加油机作弊案件1249件,涉案金额20.02亿元,罚没金额6.97亿元。
杨先生投诉后,一位加油站负责人联系他,以个人的名义将多收的200元钱退回,试图用“私了”画上句号,但这件事显然不能就此了结。涉事加油站是否仅对杨先生“下手”?过去数月、数年里,还有多少车主在不知情中为“虚增的油量”买单?“私了”看似解决了杨先生的个人纠纷,却很可能掩盖了更严重的公共利益损害。
面对此事,监管部门的态度与行动至关重要。从杨先生的投诉经历来看,初期维权并不顺畅:拨打110后被指引至市监局,向高新区市监局投诉无回应,12345热线反馈后才推动调查;直至8月21日,成都高新区市监局才通报“封存涉事油枪、开展核查”。这种“被动响应”的状态,显然难以应对隐蔽的计量作弊行为。如今,涉事的06#油枪虽仍处停用状态,但调查不能停留在“封存设备”的表层——监管部门需深入核查三大问题:一是油枪是否存在人为篡改计量软件、破坏准确度的情况,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鉴定;二是加油站是否存在偷税漏税,需联合税务部门核查油枪数据与实际报税记录的一致性;三是梳理该油枪近期加油记录,联系其他可能受害的车主,还原作弊行为的持续时间与影响范围。
成品油市场的公平诚信,关乎千万车主的日常权益,更关乎市场秩序与国家税收安全。油箱容量的物理极限不会说谎,背后若藏着计量作弊、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唯有彻底查实、重拳出击,才能守住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的底线。只有“罚到肉痛”,让违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收益,才能有效震慑心存侥幸的“黑心加油站”。
50升油箱加出68升油的荒诞,不是“私了”就能掩盖的小事,而是倒逼监管升级的信号。监管部门需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从“个案调查”转向“行业排查”,强化加油机日常抽检的随机性与技术含量,畅通消费者投诉反馈渠道,让计量作弊行为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才能让车主们在加油时不再“提心吊胆”,让成品油市场回归“量足价实”的初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