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金秀是一名90后教师,现在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她既是三年级班主任,教绘画与手工课,还担着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和工会主席的工作。自大学毕业踏进特教校门起,非科班出身的她默默守护身边的“小蜗牛”,带着这群特殊的孩子“闯关”成长。
让“小蜗牛”自己爬
“记住哦,三角朝上是右脚,像小帆船要出海的样子。”每学年开学初,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宿舍总传来唐金秀耐心辅导孩子的声音。
今年,唐金秀带的三年级有14名培智学生,最小的才6、7岁,最大的20多岁。这些孩子有的被确诊为脑瘫、有的被确诊孤独症及多动症,刚入学时啥都难:小明(化名)尿了裤子只会傻站着等换衣服,小彪(化名)总把裤子鞋子穿反,秋娇对着洗漱台认不出自己的牙杯……
为了让孩子们自立,她在每个水杯、鞋子上贴姓名贴,鞋里画个小三角标注左右脚。每天清晨她都泡在学生宿舍,从“手把手帮穿衣服”到“打手势提醒”,再到“喊一嗓子让娃自己来”。唐金秀就这样每天坚持着“手把手辅助—手势提示—语言提醒—独立完成”的渐进式引导的培养模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让自立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宿舍里的景象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小明会帮同学找袜子了,高年级的学生举着鞋子教低年级的同伴认左右——这群曾经连扣子都扣不对的孩子,如今成了彼此的小帮手。
画画是更自在的表达
美术课上,唐金秀总有法子让娃们“开口”。小美刚来时坐不住,她就递盒彩笔让她随便涂。
有一回她撞见小美盯着自己画的奥特曼发呆,便凑过去套近乎:“这是在干嘛呀?”小美抿着嘴笑,旁边的同伴抢着喊:“英雄打怪兽呢!”现在的小美可不一样了,展示作品时会指着画说:“这是我和爸爸贴对联,烟花这么大!”边说边比画,眼里闪着光。
她总说,特校学生的画里藏着心事。她把孩子们的画收在画册里,有的歪歪扭扭画着太阳,有的用亮片粘出“妈妈”字样。通过这些能摸得着的作品,她慢慢懂了:原来画画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说话更自在的表达。

唐金秀给学生上艺术欣赏课。
这些年,唐金秀利用可以保存、能触摸的美术作品来记录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以作品为媒介架起了沟通桥梁,通过隐喻解读促进自我觉察,借助艺术表达实现认知—情感的整合。她带的学生在各级绘画比赛中拿了不少奖,可对她来说,比奖状更珍贵的,是孩子们愿意把画捧到她面前的那份信任。
给锁在家里的娃开扇窗
今年3月,唐金秀多了个“编外学生”——黄平县新州镇中心村的脑瘫男孩冉小兵(化名)。头回见他时,孩子瘫在沙发上,见生人就往墙角缩。
小兵坐不稳凳子,一家人出门时只能把他锁在屋里,久而久之,孩子遇见生人就躲。针对小兵同学的情况,唐金秀制定了详细的教育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她揣着压力球、按摩油往山村里跑,先从捏手指游戏开始逗他笑。小兵爸说:“老师头回让孩子攥住压力球时,他的眼睛都亮了。”
现今每次去送教,小兵老远就朝门口望。唐金秀教他扶着凳子练站,教其父亲做肌肉按摩,还将“训练时间表”贴在墙上。上个月去送教时,小兵竟能扶着她的手蹬腿了——这对普通孩子不值一提的动作,却让她激动得流了眼泪。她总跟同事念叨:“这些孩子像蜗牛,可只要天天往前拱,总有爬到头的一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唐金秀怀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用爱心、耐心守护着“小蜗牛”的成长。这九年里,她看着孩子们从流着口水喊“老师”,到能自己系鞋带、画出整幅画,就觉得青春砸在这地儿,值了。毕竟对这些“慢半拍”的“小蜗牛”们来说,有个人肯弯下腰陪他们慢慢走,就是最好的春天。
来源 贵州法治报
通讯员 安晓林 梁文
编辑 曹吟秋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峰